tags: 经络
pages: 118 119
中药口服和外用治疗,是以经络为通道,以气血为载体,通过经络的传输,到达病所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中药四气五味理论,与经络学说的关系非常密切。经络的十二经脉病候,按经脉、脏腑及病证的寒热虚实进行总结归纳,对后世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应用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针对病证遣药有很大启发作用。
在临床中,不同的脏腑、经络病证,对药物有特殊的要求和选择,这就产生了药物归经理论。中药归经,是不同药物与不同的脏腑经络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和关系和选择性作用。北宋·寇宗奭在前人的五味入五脏、五味走五体、五色补五脏等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药物归经的理论。有了归经理论,就能把药物的特殊功效更加细微地反映出来,从而更准确地指导临床对复杂多变病证的治疗。如同是泻火药,可以将其再细分,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大肠火,柴胡泻肝胆火、三焦火,白芍泻脾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等。
金·张元素(洁古)元·李杲根据经络学说,在中药归经基础上,倡导分经用药,并创立“引经报使”理论。如治疗头痛,属太阳经的可用羌活,属阳明经的可用白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羌活、白芷、柴胡,不仅分别归入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而且能引导其他药物归入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医学启源·各经引用》
:“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檗,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已上十二经之的药也。”引经报使中药,又称“的药”,即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地治疗某经、某脏的疾病,类似于现代的靶向药物。
中药归经理论使得药物运用更为灵活多变,反映了临床用药的一些特殊规律。方剂是临床针对疾病证候性质,按照君、臣、佐、使组方原则,配伍而成的中药处方。如张元素所创的“九味羌活汤”,为分经论治的代表方剂。可见,经络学说也是指导方剂组成的主要理论之一。正如宋·窦材《扁鹊心书》
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